(知识点)稻花香里说丰年,莫我肯顾送之

(知识点)稻花香里说丰年,莫我肯顾送之

①割取。《周礼·大司马》:“获者取左耳。”

②俘获;捕获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入蔡州取吴元济。”

③攻占;夺取。《公输》:“公输盘为我为云梯,必取宋。”

④拿取;拿。《赤壁赋》: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

⑤取得;获得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岂取之易守难乎?”

⑥提取;取出。《劝学》:“青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”

⑦通“取”,娶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今若遣此妇,终老不复取。”

⑧可取之处。《答韦立师道书》:“仆自卜固无取。”

⑨择取;选用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
⑩用于动词后,无实义。《西江月》: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

(1)通“趨”。趋向。

(2)通“趨”。疾走。

(3)距离;相隔。

(4)见“取2慮”。

①女子;妇女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一女不织,或受之寒。”

【又】特指未婚女子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得更求好女,后日送之”

②女儿。《木兰诗》:“不闻机杼声,唯闻女叹息。”

通“汝”,你。《硕鼠》:“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”

嫁女。《后汉书·梁鸿传》:“埶家慕其高节,多欲女之。”

【女工】⒈从事手工劳动的女子。⒉犹“女功”、“女红”,指妇女纺织、缝纫之事。

①可以;能够。《殽之战》:“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?”

②认为……可以;肯定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吾子好道而可吾文。”

③适合;适宜。《芙蕖》:“芙蕖之可人,其事不一而足。”

④值得。《师说》:“其可怪也欤?”《项脊轩志》:“风移影动,珊珊可爱。”

⑤痊愈。《西厢记》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

⑥大约;大概。《核舟记》: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三黍许。”

⑦莫非;怕是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李小二入来问道:‘可要吃酒?’”

⑧难道;岂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”

见“可汗”。中国古代鲜卑、突厥、回纥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

①给予。《鸿门宴》:“则与一生彘肩。”

②结交;交好。《六国论》: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”

③朋友;同类者。《原毁》:“其应者,必其人之与也。”

④通“举”。整个;都。《涉江》:“与前世而皆然兮,吾又何怨乎今之人。”

⑤和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。”

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(知识点)稻花香里说丰年,莫我肯顾送之,相当于“跟”、“同”等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

⑦介绍比较对象,相当于“跟……相比”。《柳毅传》:“洞庭之与京邑,不足为异。”

⑧为;替。《兵车行》:“去时里正与裹头。”

①赞同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固君子之所不与也。”

②参与;参加。。与会。《殽之战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

表示疑问、反诘或感叹大欲易失命易经原文,相当于“吗”、“吧”、“啊”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欤”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王之所大欲,可得闻与?

同“欤”。

(1)语气词。表疑问或反诘。

(2)语气词。表感叹。

(3)助词。表句中停顿。

cháng

①长,与“短”相对。《劝学》:“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”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”

②高;高大。《公输》:“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,宋无长木。”

③长久;久远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《石壕吏》:“存者且偷生大欲易失命易经原文,死者长已矣。”

④广;广阔。《柳毅传》:“长天茫茫,信耗莫通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”

⑤擅长。《冯婉贞》: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。”

⑥经常。王安石《书湖阴先生壁》:“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”

zhǎng

①生长。《采草药》:“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。”

【又】使……生长;扶养;抚育。晃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养孤长幼在其中。”

②增长;滋长。《赤壁赋》:“盈虚者如彼大欲易失命易经原文,而卒莫消长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日日以长,是天下之大贼也。”

③年纪大;辈分高。《师说》:“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

④排行第一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长子顷襄王立,以其北子兰为令尹。”

⑤兄;哥哥。常“兄长”、“长兄”连用。《木兰诗》: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”

⑥首领;头领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、吴广皆次当行,为屯长。”

【又】做……首领;当头领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而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

xiàng

①仔细看;观察。《订鬼》:“伯乐学相马。”

②相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儿已薄禄相,幸复得此妇。”

③帮助;辅助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”

④帮助别人的人。《季氏将伐歂臾》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用彼相矣。”

⑤辅佐君王的大臣;宰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?”

【又】使……当宰相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:“魏置相,相田文。”

⑥主持礼节仪式的人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宗庙之事。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

xiāng

①互相。《陈情表》:“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”

②表示动作偏向一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”

③递相;相继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”

【相与】⒈一起;共同。⒉交往;结交。

【相得】关系融洽。

fēng

①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

②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”

③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

④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“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”

⑤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

⑥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”

⑦景象;景色。如“风景”。

⑧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”

⑨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

fàng

﹤动﹥通“讽”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“乃微言太后风上。”

fěng

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
liù

(1)数词。五加一所得。

(2)《易》邽之阴爻称六。《易·坤》:“初六,履霜堅冰至。”孔颖达疏:“六,陰爻之名。陰數六老而八少,故謂陰爻爲六也。”后因以为阴之称。

(3)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所用记音符号之一。

古国名。相传为皋陶之后,偃姓。其故都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。

jiàn

①看;看到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见牛未见羊也。”

②遇见;碰见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。”

③见面;会面。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

④拜见;谒见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于是入朝见威王。”

⑤召见;接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坐章台见相如。”

⑥知道;懂得。《示儿》:“乃翁见事可怜迟。”

⑦听见;听到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总不许见哭声。”

⑧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

⑨用在动词前,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

⑩在动词前,表示说话人自己,可译为“我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君既若见录,不久望君来。”

xiàn

①同“现”,出现;显现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锥之处囊中,其未立见。”

②使……拜见。《荷蓧丈人》:“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”

③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
①悬;挂。《卖炭翁》:“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”

②梆缚;拴。《过秦论》:“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下命吏。”

③拘囚;关押。《谭嗣同》:“君既系狱……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。”

④继;连接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系唐统,接汉绪。”

⑤带子。《陌上桑》:“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”

⑥世系;系统。杜甫《赠比部箫郎中十兄》:“汉朝丞相系,梁日帝王孙。”

⑦联系;关联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大业弥固,何系于诸侯哉。”

⑧是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因那日买了个丫头,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。”

⑨附着;随着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”

结,扣:把鞋带系上。

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、处所,可译为“在”、“到”、“从”等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。”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。”

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由于”、“因为”。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。”

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,可译为“对”、“向”等。《师说》:“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余将告于莅事者。”

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可译为“被”。有时动词前还有“见”、“受”等字和它相应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”

⑤介绍比较的对象,可译为“比”。《劝学》:“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”

⑥用在动词前,无义。《诗经·葛覃》:“黄鸟于飞。”

【注】“于”和“於”二字是同义词。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易》多用“于”,其他书多作“於”;有些书(如《左传》)“于”“於”并用,“于”常用于地名前,其余写作“於”。但是,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“於”不能写作“于”,参看“於(wū)”。用作人名和词缀的“于”不能写作“於”。此外,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,汉字简化后都写作“于”。

亦作“亐”。见“于嗟”、“于咨”。

亦作“亐”。通“迂”。广大。

①“砺”的古字,磨刀石。《史记·高祖功臣年表》:“泰山若厉。”

②磨。《殽之战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,秣马矣。”

③磨练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。”

④严肃;严厉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吴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。”

(知识点)稻花香里说丰年,莫我肯顾送之

⑤厉害;猛烈。《满井游记》:“余寒犹厉。”

⑥通“励”。劝勉;激励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亲秉旄钺,以厉三军。”

lài

“厉”的繁体字。

(1)生癞疮;癞疮。

(2)指生癞病的人。

①与“小”相对。《鸿门宴》:“大行不顾细谨。”

②重要的;重大的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。”

③年长的;排列第一的。《木兰诗》: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”

④表示范围广,数量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”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

⑤表示程度深。《董宣执法》:“帝大怒,召宣,欲箠杀之。”

tài

①通“太”,最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。”

②通“泰”,安定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故儒术诚行,则天下大而富。”

【大方】大道理。引申为专家、内行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大之家。”

【大成】1.太平,和平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归之而质其大子,必得大。”2.大有成就。《老子·四十五章》:“大若缺,其用不敝。”3.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孔子这谓集大。”

dài

〔大夫〕医生

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小夫”读轻声)。王”读轻声)。

qiě

①将要;将近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不出,火且尽。”

②暂且;姑且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且放白鹿青崖间。”

③尚;尚且。《鸿门宴》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?”

④又;一边……一边。表示并列关系。《伐檀》:“河水清且涟漪。”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仓卒以手搏之,且搏且却。”

⑤而且;况且;并且。表示递进关系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且君尝为晋君赐矣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,且久已疲矣。”

⑥即使;即或。表示假设关系、让步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?”

⑦或者;还是。表示选择关系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岂吾相不当侯也?且固命也?。”

文言助词,用在句末,与“啊”相似。

多的样子。

农历六月的别称。

敬慎的样子:“有萋有且”。

古同“趄”,趑趄。

“祖”的古字。

(1)通“徂”。(1)往。《诗·郑风·溱洧》:“女曰:'觀乎!'士曰:'既且。'”陆德明释文:“且音徂,往也。”(2)犹存,思念。《诗·郑风·出其东门》:“雖則如荼,匪我思且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且音徂,《爾雅》云:存也。”一说为语助词。见朱熹《集传》。

(2)通“粗”。见“且4苴”。

xíng

①行走。《论语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

②出行。《殽之战》:“为吾子之将行也。”

③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“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”

④传布。《原毁》:“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行,难已。”

⑤实行;做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

⑥动作;行动;举动。《鸿门宴》:“大行不顾细谨。”

⑦品行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志洁,其行廉。”

⑧将;即将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

⑨遍;次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行五行。”

háng

①道路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遵彼微行。”

②行列;队伍。《国殇》:“凌余阵兮躐余行。”

③辈;辈分。《苏武传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

④指成行的事物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出门登车去,涕落百余行。”

(1)军队的行列。

(2)泛指人或物排成的行列。

(3)排列。

(4)用长的针脚将棉絮等活计连缀起来。

(5)古兵制,二十五人为一行。

(6)行业。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,后亦泛称职业。

(7)店铺;商行。

(8)器物质量差、不坚实。

(9)犹言这里、那里。表示处所,多用于称谓后面。

(10)们;等。指人,表示复数。

(11)量词。用于成行的东西。

hàng

刚强貌。参见“行行”。

héng

口语中称僧道修行的功夫。参见“行望”、“道行”。

zhōng

①内;里。《狼》:“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。”

②中间;内部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有大石当中流。”

③半;一半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若中道而归,何异断斯织乎。”

④中等;不高,不低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。”

⑤内心。《史记·韩安国列传》:“深中隐厚。”

⑥中国。《图画》:“图画之设彩者,用水彩,中外所同也。”

zhòng

①符合。《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

②射中。《卖油翁》:“见其矢十中八九。”

③击中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乃引其匕首提秦王,不中。”

④考中。《范时中举》:“你恭喜中了举人。”

⑤猜中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射者中,弈者胜。”

⑥中伤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臧怒,欲中守法。”

zhèng

①不偏;不斜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。”

②正常;正当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”

③规律;道理。《张衡传》: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正。”

④公正;正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。”

⑤作为主体的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。”

⑥恰好;正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利此月内,六合正相应。”

⑦表示状态的持续、动作的进行。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。”

zhēng

正月,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正月繁霜,我心忧伤。”

yǒu

①与“无”相对。《论语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

②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”

③掌握。《察今》:“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”

④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“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”

⑤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”

⑥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”

⑦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“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”酉

yòu

①通“又”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“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”

②通“又”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”

①不,表一般否定。

②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”

③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”

fǒu

通“否”。

①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”

②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“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”《师说》:“或师焉,或不焉。”

【不齿】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

【不佞】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雍也仁而不。”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”

通“否”。(1)邪僻。(2)鄙,不敬重。

shè

①客舍;旅馆。《后序》:“二贵酋名曰馆伴,夜则以兵围所寓舍。”

②房舍;住房。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客舍青青柳色新。”

【又】使……住宿;安排住宿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舍相如广成传舍。”

③住宿;居住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,而卒葬之。”

④谦称自己的属,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。如“舍亲”、“舍弟”等。

⑤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避君三舍。”成语有“退避三舍”。

shě

①舍弃;放弃。《劝学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

②放开;释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舍之,吾不忍其觳觫。”

③施舍;布施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。”

【舍人】官名,秦汉以来到明代宫中都设舍人,职权大小不一。门客。宋元以来俗称显贵人家子弟,同“公子”、“少爷”等。

①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的”、“它的”、“他们的”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筯骨。”《十则》:“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其贤为及孔子。”

②第三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们”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”《卖油翁》:“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”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”

③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我”、“我的”。《游褒禅记》: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”

【又】自己的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亦各言其志也。”

④第二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的”、“你们的”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“坚默然良久,曰:‘诸君各言其志。’”

⑤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些”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读其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。”

【又】那样。《冯婉贞》:“吾村十里皆平原,而与之竞火器,其何能胜?”

⑥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中”,“当中”。《十则》:“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”《为学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”

⑦恐怕;大概。表示推测、估计。《师说》:“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”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其信然邪?其梦邪?其传之非其真邪?(最后一个“其”为助词,无意义。)”

⑧难道,岂。表示反诘、反问。《马说》:“其真无马邪?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(知识点)稻花香里说丰年,莫我肯顾送之,其孰能讥之乎?”

⑨还是。表示委婉地商量。《殽之战》:“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。”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吾其还也。”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

⑩可要。表示期望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尔其无忘乃父志!”

⑾如果;假如。表示假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其若是,孰能御之?”《狱中杂记》:“其极刑,曰:‘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’”

⑿无实义,起调节节奏、舒缓语气等作用。《涉江》:“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霏霏其承宇。”《答李翊书》:“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

①用于句未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,夜未央。”

②用于人名。汉代有“郦食(yǐ)其”、“审食(yǐ)其”。

③通“諅”。周年。

丧:父母三年,妻、后子三年,父、叔父、弟兄、庶子其,戚、族人五月。——《墨子》

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,其年,民被白布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

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佚名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jiemeng.link/yijing/2158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